2012-09-17

如何评价软玉的质量

如何评价软玉的质量

  透闪石玉又叫软玉,是由透闪石矿物组成.我们经常碰到的透闪石玉主要有四个来源,一是新疆料,二是青海料,三是俄罗斯料,四是辽宁岫岩河磨料. 从透闪石玉的产出情况来分又可分为山料、子料和山流水.山料是指产于山上的原生矿,块度大小不一,呈棱角状,质量不如子玉.而子料是指产于河床里的玉料,经过长期的搬运作用,磨圆都很好,少数有浸染皮.山流水是指原生矿经风化崩落,并由山洪搬运至山半腰、山脚或河床的上游,距原生矿较近,有一定磨圆,表面光滑.

  在评价山料时,首先要看料的块度大小,越大块的越难得,价值越高.再次要看玉的白度是否好,越白越好.然后要看玉的细腻、均匀程度,是否有油性,是否温润,瑕疵的多少及分布情况等因素.

  有些山料例如青海料,有时带有团状绿色,这对白玉的价值是有贡献的,团状的绿越正越均匀越好.有些山料有糖皮,例如青海、新疆且末、俄罗斯料有的有一层几毫米甚至几厘米的糖皮,如果糖皮颜色很漂亮,也会对价值有正面影响.

  有的山料中有玉夹石的情况,这将大大影响玉的价值.

  一般来说子料的质量多好于山料和山流水,如果子料有很漂亮的红皮,将对其价值有重要贡献,原因是可利用红皮制作成俏色绝品,还可证明这是纯正的新疆子料,价值倍增.

  人们通常将透闪石玉分为如下几个级别:

  (一)羊脂白玉

  羊脂白玉因色似羊脂而得名.羊脂玉质地细腻,特别温润,油性特佳,给人一种刚中见柔的感觉,这是白玉中的优质品,比较稀少贵重.以子料为例,现在市场上块度超过1000克的羊脂白玉子料价值约10万元左右,十几公斤已属罕见,价值更高;超过100克的羊脂白玉子料价格在20000元~50000元左右,几十克的一块羊脂白玉子料也要3000元~5000元上下.

  优秀的羊脂白玉山料的价格目前也一路攀升,供不应求.

  (二)青白玉

  青白玉是指在白玉中隐隐闪绿、闪青、闪灰等,常见有葱白、粉青、灰白等,属白玉与青玉过渡品种,现在市场上多数将好的青白玉归为白玉类,价值2000元~10000元/公斤不等.

  (三)青玉

  青玉由淡青色到深青色,颜色的种类很多,好的青玉呈淡绿色,色嫩,质细腻,也是较好的品种.由于划到青玉品种的软玉范围略大,所以价格差别也非常大,每公斤150元~8000元不等,上佳青玉有时价格也高达每公斤1万多元.

  (四)黄玉

  黄玉由淡黄到深黄色,有栗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虎皮黄等色.黄玉的产出非常稀少,价值极高,上等黄玉价值在50000元/公斤以上,中等质量也要每公斤20000元左右.

  (五)墨玉

  墨玉由墨色至黑色,抛光后油黑发亮,该品种也不多见.这个品种将是今后收藏的热点,上佳墨玉价格将会大幅上涨.

  (六)碧玉

  碧玉有绿、深绿、暗绿色,绿不鲜,质地不如其它玉种均匀洁净,黑斑和玉筋明显.

  评价透闪石玉料时,首先要看是哪个品种和级别的料,在大类分开后,再看料的形状、有无绺裂、有无杂质、细腻滋润程度、颜色是否白、有无俏色可利用等几方面综合分析.

  看料的形状是否好的原因在于能制作器皿还是花鸟人物,能否最大限度、最经济的利用料,这往往被许多人忽视.

  评价透闪石玉(软玉)最关键的是白度和细腻温润有油性.绺裂、瑕疵的影响要视所处的位置、大小、分布情况而定,如果是可以剔除,则影响不大,如果是直接影响到设计方案和无法剔除,则严重影响其价值.



来源:新浪收藏


TAG:如何评价软玉的质量 翡翠 翡翠手镯 中国翡翠网 翡翠新闻

解读良渚文化中的鸟形器(图)

解读良渚文化中的鸟形器(图)

良渚文化鸟形器 良渚文化鸟形器 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 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 崧泽文化遗址出土的三足鸟崧泽文化遗址出土的三足鸟三星堆“青铜神树”上的铜鸟造型三星堆“青铜神树”上的铜鸟造型

  在良渚文化器物中,鸟的形象频频出现,有的是立体圆雕,有的是雕刻在器物表面上的鸟纹,表明良渚人是崇拜鸟、以鸟为吉祥物的民族.在良渚人心目中,鸟既是负载太阳运行的“飞船”,有时候还是太阳的象征,他们很想借助鸟与神灵沟通,把鸟视为来往于天地间的信使.

  文/钟葵

  图片:资料图片

  解读鸟形器

  良渚人生活在我国江南地区,可能是“羽人”的后代,他们的部落标徽神人兽面纹中神人头戴羽冠就是一个证据.江南地区靠近东海,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是鸟的国度,有“人面鸟身”之神,与这个神话传说有密切关联的良渚人,正是崇拜鸟的民族.

  在良渚文化骨器和玉器中,鸟的形象频频出现,有鸟形立体圆雕,也有雕刻在器物上的鸟纹.良渚人的鸟崇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认为鸟是负载太阳每日东升西落的“飞船”;另一方面他们认为鸟是天地间的信使,是人类与神灵沟通的媒介.

  在浙江余杭反山、瑶山的两处良渚文化遗址中,共出土了五件圆雕的玉鸟,这些玉鸟均为扁平器,无凶猛之感,在鸟的腹部均钻有牛鼻状隧孔.其它遗址也出土了类似的器物,其中一件尖喙短尾,呈展翅飞翔状,鸟背中间雕刻有一个鼓状凸起的圆形图案.毫无疑问,这个圆形图案就是太阳的象征.这件玉鸟的出现表明,良渚人是认为太阳的运行是靠鸟的飞翔而实现的.

  古代先民对鸟的这种认识在文字记载中也有,《山海经·大荒东经》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鸟.”意思是说,大荒之中有个山谷叫汤谷,汤谷上有棵树叫扶木,一个太阳刚刚返回,另一个太阳便立即出去,都是由三足鸟驮着.三足鸟为何物?我们现在见到的鸟类只有两足,古人则认为还有一种三足神鸟,其职责就是背负太阳运行.

  考古学家在江南地区的崧泽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证实这个神话的三足鸟形器.这件鸟形器是陶器,它既有鸟的基本形态,又不是完全写实的鸟.鸟首作引颈高亢状,双眼圆凸,双耳微耸,鼻隆起,看上去十分怪异.

  “双鸟朝阳”蝶形器为象牙

  江南地区的河姆渡遗址也出土了一批以鸟为主题的器物,其中最有名的是“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这件象开器正面中间用阴线雕刻5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外圆上端刻有火焰纹,象征太阳的光芒,两侧各有一只勾喙鸷鸟拥抱太阳,器物边缘还雕刻羽状纹,明确表达了在古人心目中鸟和太阳的关系.

  令人惊奇的是,和江南地区相隔千里的西蜀地区也发现了类似的器物.2001年2月25日,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了一种金饰,这是一件金箔,整器呈圆环形,器身极薄,纹饰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纹的齿状光芒;外层由4只逆时针飞行的鸟纹组成,4只鸟首足前后相接,朝同一方面飞行,与内层齿状纺旋转方向相反.整个图案动感极强,富有韵律,工艺水平极高.这件各为“太阳神鸟”的金饰已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志.

  对这件器物的寓意和象征意义,专家们进行了解读.大家普遍认为,这件器物生动地再现了远古时期流传的“金乌负日”的神话传说故事,4只鸟围绕着旋转的太阳飞翔,象征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表明西蜀先民也是崇拜太阳和鸟的民族,也有学者认为,金箔外层的4只鸟代表四鸟负日,也代表春夏秋冬四季循不,内层12道芒纹代表一年12个月周而复始.

  “青铜神树”上有十鸟

  另外,西蜀地区的三星堆遗址也出土了众多青铜鸟和站着的10只鸟的“青铜神树”,这棵树是《山海经》中“扶桑”的形象再现,10只鸟代表10个太阳.《山海经·海外东经》中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意思是说有10个太阳栖息在汤谷的扶桑树上,据说这棵树的叶子像桑树叶,高几十丈,树盖有12围,两棵树同根生长,互相依附,所以叫扶桑.这棵高大的扶桑下半截在水中,树枝在水之上.

  良渚文化出土器物的鸟纹一般都作为辅助纹饰出现,它经常和神人兽面纹组合在一起,一般不占据器物的主要部位.但陈列在上海博物馆的一件鸟纹玉璧和陈列在良渚博物馆的另一件鸟纹玉璧,似乎是例外.这两件玉璧的纹饰几乎一样,自上而下是鸟、杆状物和台阶.专家认为,鸟可以被看作是太阳的化身,中间的杆状物可以看作是《山海经》所说的扶桑树,而下面有台阶的长方体,应该就是祭天的祭台,亦即祭拜太阳的祭台.

  因刻有鸟纹的良渚文化器物多为祭祀器和陪葬物,因此鸟纹还有另一种意义,即鸟可把人类的愿望传达给神灵,也可把人死后的灵魂带到极乐世界.不难想象,古代先民在日常生活、劳动之余,仰望天空,看到鸟儿在自由地飞翔,很容易联想到借助于鸟可以与天上的神灵沟通,同时,他们也希望死后也借助于鸟把自己带到天国.于是鸟便被想象成神灵驭使的工具,这一点也可以从《山海经》中得到证实,《山海经》中就有许多关于神灵乘鸟飞翔的记载.

  《吉祥艺术》版逢周日见报.来信可寄:广州市人民中路同乐路10号广州日报副刊部 钟志荣 邮编:510121 邮箱:gtdrh@yahoo.cn



来源:新浪收藏


TAG:解读良渚文化中的鸟形器(图) 翡翠 翡翠手镯 中国翡翠网 翡翠新闻

良渚玉器的发掘与研究(图)

良渚玉器的发掘与研究(图)

玉璧 直径26.2cm 孔径4.2cm 厚1.2cm 玉璧 直径26.2cm 孔径4.2cm 厚1.2cm 玉琮 通高9.9cm 射径8.42cm 孔径5.8cm 玉琮 通高9.9cm 射径8.42cm 孔径5.8cm

  “土筑金字塔”藏大量玉器

  记者:在长达八千余年的中华玉文化历史长河中,地处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玉器之重要性世人皆知,而那些神人兽面纹、蚩尤纹以及冠状器等纹饰、造型,也给良渚文化玉器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您能否简单为读者讲述一下其发现及发掘过程?

  蒋卫东:其实良渚玉器的出土很早,从宋代金石学开始,已经对这类玉器进行了一些年代上的考订.但在考订过程中,人们往往有一个常识性的误解:认为没有金属工具就加工不了玉器.所以在近代考古学建立之前,金石学家们一般都将良渚玉器归为周、汉时期的古玉.

  良渚玉器研究的真正突破是在1973年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发掘之后.草鞋山98号墓葬是典型的良渚文化墓葬,但我们发现其中原本被归为周、汉的古玉竟伴随典型的良渚文化黑陶一起出土.由此我们认定它们是同一时代的遗物,从而将这批玉器的年代、属性定下来了.

  之后,良渚文化遗址陆续被发掘:最初是江苏地区独领风骚,发掘了草鞋山、寺墩等遗址,后来上海地区也发掘了福泉山、青浦崧泽等遗址.福泉山遗址发现贵族墓葬32座,出土大量琮、璧等玉器.这批贵族墓葬位于一座小土山上(浙江把这类土山称为“墩”),发掘者将“墩”解剖,才发现它并不是天然生成,而是人工修筑的.所以,苏秉琦先生当时提出了一个“土筑金字塔”的概念.这个概念对我们的发掘有很大的启示,因为从1936年开始我们就在寻找良渚文化遗址,但从未发现过一处随葬丰富的大型墓葬.我们一直认为新石器时代居民较为原始,文化落后,应该居住在比较低洼的地方,而草鞋山遗址让我们灵光一闪——良渚文化的大型墓葬应该去那些高处的“墩”上找.我们按照这个推理,陆续找到了许多大型墓葬,比如反山遗址,出土玉器3000多件,可以说是目前为止国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处墓地,也是出土玉器最多的一处墓地.

  记者:那么在您刚刚提到的良渚文化墓葬中,玉器主要出土于什么位置呢?有没有特殊的分布规律?

  蒋卫东:这肯定是有规律的.我们研究之后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用玉制度已经是非常规范化、标准化了,以至于我们在考古发掘时,根据墓葬的大小,大致就能猜到什么位置会有什么玉器,比如冠状器基本上都是出在死者的头部位置.同时,良渚时期的用玉制度等级森严,比如琮、璧之类的玉器只有大型的贵族墓葬才有;三叉形器不仅只见于贵族墓葬,我们还发现它只用于陪葬男性贵族,这类器物具有标识性别的作用.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这类三叉形器只在余杭、嘉兴桐乡这两个地方出土,其他良渚文化分布区都没有出土过.

  良渚玉器多取材于本地

  记者:我们知道,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种类较多,包括透闪石类、蛇纹石类等玉石,通过这么多年的考古发掘,现在是否可以确定这些玉料的来源?因为这样可以便于识别一些造假玉器.这些玉矿今天是否还存在?

  蒋卫东:这个问题还很难有确切的答案,因为目前为止考古发掘可以确定的良渚时期开采的玉矿,我们一个都没有发现.但我们认为良渚玉器的主体玉料,如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应该出自本地.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在江苏溧阳的小梅岭发现了一个现代的玉矿,检测发现,其元素构成和良渚玉璧有相似的地方.同时我们认为除小梅岭外,环太湖地区的很多山脉都具有蕴藏玉矿的条件,如天目山、会稽山等.《山海经》将天目山称为“浮玉之山”,而会稽山也被古籍描述为多“金玉”的地方.《尚书·禹贡》将中国分为九州,东南地区为扬州,我们注意到《尚书》记载扬州地区向中央王朝进贡的贡品中,有很引人注意的两样东西——瑶和琨,这两样都是美丽的玉石.虽然《尚书》成书年代晚至战国,但我们可以知道汉代以前,东南地区不仅出玉,而且它产的玉在中国还比较有名,这应该跟良渚时期高度发达的玉文化有关.综合来看,我们认为良渚的大部分玉料是就近取材的.当然也有部分是外地流入的,比如绿松石.

  玉璧自良渚起沟通天人

  记者:大量的玉器陪葬是良渚文化的一大特色,那您认为这些种类繁多的玉器具有什么功用呢?能否从中寻到《周礼》记载的“六器礼天地四方”的踪迹?

  蒋卫东:作为世界最早的尚玉民族之一,我们的祖先赋予了玉石特殊涵义,如《越绝书》云:“夫玉亦神物也.”就是说玉是一种珍稀的物品.因此,在古人眼里玉是天地化育的精髓,具有神性、灵气,不是简单的装饰品,从良渚玉器中我们就很清晰地感受到了一种神崇拜的气息,也可以说是一种宗教气息.比如玉琮,它是良渚文化原创的器型,按照张光直先生的观点,玉琮内圆外方,跟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是吻合的.此外,玉琮中间的穿孔象征着天地之间的贯通,加上四角琢刻的神人兽面形象,将古人那种祀神求福的愿望表达得很是直白.

  而说到玉璧,《周礼》记载“苍璧礼天”,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玉璧一直都是很重要的祭祀礼器.以前我们在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中也发现过玉璧,但那时的玉璧应该是挂在身上的一种饰品.我们认为到了良渚文化时期,它才真正被异化出来作为礼器.之后的玉璧就是按照良渚时期定下的形式在发展.除了器型之外,良渚玉器的纹饰,像神人兽面纹、蚩尤纹等也同样具有很浓厚的神崇拜气息.

  此外,良渚玉器的埋葬方式也很特殊,南京博物院的汪遵国先生就曾提出良渚文化“玉殓葬”的概念,也就是用琮、璧等玉器随葬死者的一种葬式.玉殓葬的目的是什么?东汉郑玄注《周礼》称:“疏璧琮者,通于天地.”在墓里埋藏这么多玉器还是想沟通人鬼.同时,古人“事死如事生”,我们在良渚居民的世俗社会生活中,也能感受到玉的存在,它是用于区分等级、性别的身份标志.所以良渚玉器的功能是人和鬼神两个方面的糅合.

  记者:从考古发掘来看,不同墓葬随葬玉器情况有较大差异,那当时良渚文化的居民是否有较大的贫富分化呢?

  蒋卫东:贫富分化是很明显的.从出土的殉葬玉器来看,我们至少可划分五个以上的等级.有些墓葬只随葬小型玉器,并且数量、种类都较少;有些墓葬规格高,大小型玉器都有,数量也很惊人.良渚文化时期很奇特,可以说是“全民尚玉”,所以玉器在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良渚玉器影响了大半个中国

  记者:良渚文化玉器之所以令后人叹为观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精美的工艺.在您看来,良渚文化玉器的工艺有哪些值得称道之处?

  蒋卫东:我们可以这样说,良渚玉器代表了同时代玉器的最高水平.它的许多工艺在今天看来都非常成熟.比如截圆,我们现在发现最大的玉璧直径已经达到26厘米,形状做得非常圆整平滑,而最小的、用于镶嵌的玉粒,宽度不足2毫米,有些玉粒的表面还经过细致抛磨.所以,良渚工艺在大小方面都能控制自如.还有管钻技术,你看大英博物馆那件玉琮,它中间管钻的孔长达50厘米,这是我们目前所知的最大的管钻距离.

  此外,琢刻纹饰的技艺也非常细致先进,他们的微雕技术已经臻于鬼斧神工的境地,比如可以在一条3.5毫米的凸棱上刻划12条弦纹,肉眼几乎无法数清.

  所以良渚的制玉工艺,在成形、切割、管钻、纹饰雕琢、碾磨抛光等各个环节都达到了那一时期的顶峰,完全可以用“一览众山小”来形容.

  记者:那么代表了新石器时代玉器文化最高水平的良渚文化玉器,对当时其他地区的玉器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蒋卫东:这个影响是很巨大的.按照严文明先生的说法,良渚玉器影响了大半个中国.而张忠培先生也认为良渚玉器在当时的中国甚至世界上都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为什么有如此高的评价呢?这和良渚文化超凡的影响力有关.以玉琮为例,它是良渚文化很有代表性的原创器型,在全国很多遗址中都有发现,像广东的石峡文化、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成都的金沙遗址等,这些地区出土的玉琮,无论是器型还是纹饰,都明显受到了良渚文化观念的影响.我们现在准备和金沙博物馆办一个联展,“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这就是良渚玉琮连接起来的奇妙缘分.

  鉴定要点

  作为新石器中华玉文化的中心之一,良渚文化玉器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琢磨精美细致,纹饰瑰丽华美,其工艺水平达到了“鬼斧神工般的超卓高度”,影响深远.总体而言,良渚文化玉器有以下显著特征:

  器型:丰富多彩的良渚文化玉器,按功用大体可分为三大类:礼仪器,如玉璧、玉琮、玉钺和玉斧;装饰品,如玉带钩、玉璜、玉镯、玉串饰、动物形佩饰;以及目前用途不明的冠状器、三叉形器和锥形器等.

  线条:良渚文化玉器有直线、折角线、射线、环线等多种走线方法,其中直线多深而直,线沿打磨得光滑平整;折角线深而宽,底部下凹;射线细密紧凑,但接痕明显;手工磨接法制作的环线较管钻旋磨法制作的环线浅,且有“毛碴”.

  纹饰:良渚文化玉器的繁缛精致,主要体现在琳琅满目的纹样上.就其创新纹饰而言,主要有神人兽面纹、蚩尤纹、绞丝纹、束丝纹、立人纹、兽眼鸟纹、云雷纹、蒲草纹等.

  另外,“良渚眼睛”较红山文化玉器的“线刻眼”更为匠心独运,可谓独具特色:除了单圈眼、重圈眼外,还有卷云形、耳朵形、菱形、短直线形眼.

  总之,与红山文化玉器相比,良渚文化玉器更加精细、繁缛、抽象,尤其是抛光技术的运用,更令良渚文化玉器熠熠生辉.



来源:新浪收藏


TAG:良渚玉器的发掘与研究(图) 翡翠 翡翠手镯 中国翡翠网 翡翠新闻

奇石升值迅猛6年翻上万倍

奇石升值迅猛6年翻上万倍

  扬州网综合消息 宏观经济低迷尽管波及到了各行各业,但没能撼动奇石精品升值行情.由于奇石资源的稀缺性,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奇石收藏界从未听说贬值一说,尤其是精品奇石依旧涨势惊人.其中,一种黄蜡石六年时间不仅摇身变“玉”,而且价格翻了上万倍.

  六年石变玉身价涨万倍

  据深圳市收藏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奇石又称雅石、观赏石,是区别于宝玉石、印章石之外的石性质地的观赏收藏品.

  说起奇石的升值情况,深圳市风景园林协会盆景赏石文化分会副会长黄腾表示,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一是“惊人”,二是“费解”.黄腾以自身的经历为例讲了一个故事:“1993年,我买了一件青田石的雕件,上面雕了大小九个龟,石分三色,浑然天成:龟为绛色,龟脚所踩水为灰白色,水面漂浮着几片落叶为黄色.作品由有‘龟王’之誉的张海正雕刻而成.当时我仅花1.5万元,现在应在300万元以上.”

  200多倍的涨幅已很惊人,但这在奇石界并不新鲜.例如:前不久,一个状如“小鸡出壳”的戈壁石被专家评估了1.3亿元,据说十几年前收藏者从农民手上拿到它时仅花了几十元;一块巴掌大小、神似老太太脸的戈壁石,专家评估9600万元,2000年在昆明展览时,开价才1万多元.

  这也不是涨幅最惊人的奇石,涨幅最大的奇石还数黄龙玉.深圳市收藏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韩昌晟表示,六年前,黄龙玉还不叫“玉”,统称黄蜡石.21世纪初,一拖拉机黄蜡石仅卖300元.直到2006年提出“玉”的概念后,质地好的“籽料”成为黄龙玉;2008年至2011年身价剧增.“2011年在昆明泛亚洲奇石博览会上,我看到一块相当于大十六开纸大小,厚度不到5厘米的黄蜡石,材质不是很好,外形也不是很工整,虽叫价120万元,但买家并不惊讶.才六年时间,黄蜡石蜕变成玉的价格就翻了成千上万倍.”韩昌晟说起这段经历的时候仍觉得很不可思议.

  稀缺性“烧”热奇石行情

  奇石价格涨幅为何如此惊人?两位藏家不约而同地表示,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奇石资源的“稀缺性”.

  黄腾说“费解”其实并不费解,他的“九龟”之所以升值这么快,除了雕工为名家手笔外,主要还是因为这种石种目前“已经没有了”.大自然的作品,看似很多,实际上少之又少,真正的精品资源早已枯竭.他表示,寿山石有100多种,但真正好的寿山石,早已难寻踪迹,现在仅存的一点资源也接近枯竭.再加上收藏队伍在不断扩大,供量严重不足.

  黄腾还说,无论哪种石种,“那些随手可捡到的,往往就是最好的石头.”但容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往往不懂得珍惜,得到石头后就把它轻率地处理了,因此损坏了许多精品.“资源的枯竭加上人们的不珍惜,使剩下的精品少之又少,现在好东西全都在藏家手里,市场上看不到了.”

  奇石精品价格依然坚挺

  宏观经济的低迷之势是否也对奇石收藏价值带来冲击?韩昌晟认为这肯定有影响.但他同时表示,经济大环境不好只是影响了奇石增值的快慢和转手的快慢,即其活跃程度,并未真正影响到奇石价格.“除黄龙玉因前两年过度疯长之外,我从没看到哪个精品的价格有跌下来的.这几年来,石头的价格依然一直在涨,只是升值的速度减缓了,奇石的价值与市场价值主要还是取决于其材质”.

  黄腾也认为,经济大环境并未对精品产生影响,精品仍在升值.在经济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精品依然难寻.“还是因为资源枯竭的原因,用行话来讲,就是出水的东西越来越少了,甚至不出水”.

  “因此,收藏奇石一定要收藏精品,不怕贵,就怕不好.”韩昌晟如是说道.



来源:新浪收藏


TAG:奇石升值迅猛6年翻上万倍 翡翠 翡翠手镯 中国翡翠网 翡翠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