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慧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之一,最早由施昕更于上世纪30年代发现,它上承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发展演化而来,距今约5300年~4200年,也有晚于4000年的良渚遗址被发现.良渚文化以浙江余杭郊区的良渚镇命名,以环太湖流域为中心,其覆盖范围北抵江苏扬州、海安一带,南入浙江宁(波)绍(兴)平原,东及上海和舟山群岛,西大南京至安徽郎溪、广德和浙江建德、浦江一带.而其文化影响则北至鲁豫,西进两湖,南抵闽粤台,被称为“中国文明的曙光”.
由于缺乏田野考古文物的佐证,早年考古学界对于良渚玉器的年代认识十分模糊,经常将民间采集到的良渚玉器视为商周玉器,这种观点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随着江苏吴县草鞋山、张陵山,武进寺墩,上海青浦福泉山,浙江余杭反山、瑶山等遗址的先后发掘,在良渚墓葬中发现了良渚时期的陶器和以神人兽面纹为代表的精美玉器并存,从而最终确定了良渚玉器的制作年代.此后,在海内外掀起了至今未衰的良渚玉器研究和收藏热潮,良渚玉器也成为了全世界古玉收藏家梦寐以求的藏品.
然而,仿品问题始终困扰着良渚古玉的收藏爱好者们.早期的仿品在宋朝时即已出现,此后历代均有仿制.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就藏有一件宋仿的“神人兽面纹良渚式玉琮”,而台北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一些清代改制或刻字的良渚玉琮器物.随着良渚玉器制作年代的确定,在浙江余杭、江苏常熟等地区很早就开始出现仿制良渚玉器的私人作坊,因此,除了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发现的良渚玉器外,近三十多年来,民间收藏家手中的良渚玉器大多是真赝参杂,给良渚玉器的收藏鉴赏造成了巨大障碍,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良渚玉器收藏文化的发展.
鉴于此,笔者对良渚古玉的质地、文化内涵、埋藏环境和地质变化造成的玉质解理,以及出土后在富氧环境下的二次变化和次生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合近年来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以及大量发掘报告和学术成果现世,特意收集整理了相关资料,就良渚玉器的鉴定方法和制作工艺进行系统分析.
良渚文化玉器的鉴定方法
首先,良渚玉器的鉴定要细辨玉质和沁色.良渚古玉所用的质料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另外还有萤石、叶腊石、石髓、绿松石等美石.依其纤维结构的差异,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类是未受沁时为半透明的湖绿色,受沁后为鸡骨白玉料,这种玉料当时多用于制作琮、钺、三叉形饰、冠状饰等玉器.另一类是未受沁时为不透明的暗绿色,受沁后五色斑驳,肉眼常可见绢云母状交杂的纤维结构,这种玉料在良渚早期就已经被采用,主要用于制作面积较大的玉璧,个别也制作成玉琮,但制作的玉琮工艺粗率,从墓葬中出土位置看,其礼仪上的地位明显逊于采用第一种玉料制作的玉琮.到了良渚晚期,可能是由于第一种玉料匮乏,第二种玉料被普遍用于制作高节琮.
实际上,真正的良渚古玉没有较纯净的鸡骨白,自然环境下形成的玉质白化,是由于透闪石内部的结晶水逐步失去形成的,一般会经历红化、失透、白化的渐变过程,这是辨别良渚质料上最基本的特征.
市场上经常所见仿制的良渚鸡骨白玉器一般没有这种色泽的自然变化过程,而是用高温炙烤玉器,在900度以上的高温环境下,玉器失透变白,硬度降低,但这种仿鸡骨白在质料上存在很多破绽,比如:整器死白,裂纹均匀分布,与地底埋藏千年所造成的同向冰裂明显不同.仿制良渚玉器的材料多采自江苏溧阳的小梅岭玉矿,与良渚先民选用的玉材相同,晶体较粗,明显区别于微晶结构的和田玉质,这样的仿品要从工和沁上着手辨别,仅从玉料出发经常会“打眼”.也有的仿制品选用辽宁的岫岩玉矿,颜色有黄色、褐色、杂色、青绿色等,透明度较高,经常用来高温仿制鸡骨白玉器.
其次,良渚玉器的鉴定要辨别透明度、光泽和颜色变化.在江浙平原地区出土的良渚古玉,如反山、瑶山、汇观山等地出土的良渚玉器,表面经过四千多年的岁月,常常会形成一层光亮、致密的膜,侧光下呈现明显的玻璃光.古人制作玉器过程中,需要经过开料、刻工、抛光等多道工序,形成绝佳的抛光效果.加之受到四千年埋藏环境的共同影响,最终形成了玻璃光的效应,在高倍显微镜下可见不规则的细微磨痕,这是现代电动工具加工所无法仿制的特征.
在余杭地区出土的玉器基本上都是白色的,与人们意识中的反差很大.实际上良渚玉器最初都是湖绿、黄绿、碧绿、深绿色,这种白色行内称为鸡骨白和老泔黄.因为地质作用和物理变化,次生变化受沁2000年以上,甚至4~5千年才能形成.早期的良渚玉器表面的膜已经损坏,纹饰模糊,泥土侵入后犹如石灰和石膏,称为解理.比如在新地里发掘的很多玉璧,只有套模板才能取出.鸡骨白的玉器经过阴干会恢复一些硬度,经过盘玩,人的汗水和油脂沁入后会逐渐恢复莹润,颜色也会改变,主要是变红,台北故宫和国外一些博物馆的很多清宫旧藏的良渚古玉,主要都是红色的.
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
说到良渚玉器,最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其加工工艺.透闪石是一种硬度极高的天然矿物,用今天的铁质刀具也很难在上面留下划痕,而在很多良渚玉器的表面,都刻满了神秘的神人兽面纹饰,有些在毫米之间竟能整齐刻划出4~6道平行细阴线.即使用现代工艺来制作这样的玉器,也是相当困难的,在没有任何金属工具、完全以磨制石器的方式制作生产工具的史前时代,这些复杂而精美的良渚玉器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
良渚玉器的制作工艺,有一些在今天看来仍不可思议.在出土的良渚玉器上,不少留有切割的痕迹,这些切割痕分为锯切割和线切割.锯切割是用片状的石器和竹片配合解玉砂做直线切割,用于玉器的开料和剖面.而线切割则是用兽皮加水和解玉砂的制玉工艺,由于没有精确的定位技术,经常在玉器表面留了抛物线形的切痕,在一些良渚玉琮、玉钺的表面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专家推测,这些弧形切痕保留了当年一种线切割工艺的痕迹,线切割是制玉工艺的第一道工序,称之为“解玉”,所谓解玉就是把玉料按照玉器成品的需要,切割成不同的形状.
在今天,由于有了各种型号的机械装置,即便是大型玉料的切割也变得非常简单,但是在古代,这种切割最为普遍的工艺就是采用了线切割.古人把兽皮拿下来割成小细条,然后卷成绳子状,因为它本身有坚硬程度,然后加上解玉砂,在玉料上进行反复地拉锯.经实验,一块10公分左右的玉料经过兽皮加解玉砂,在几十小时内就可以拉开一面.
在良渚玉器上,最让人不解的是那些工艺极为繁复的神秘纹饰,在坚硬的玉石上雕刻这些精美而细密的线条,无疑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艺.在江苏一个良渚文化遗址内,曾出土了200多件尖状石器,这些石器的硬度大多超过良渚玉石,而且有着锋利的尖头和弧形的薄刃,这些石器可能就是用来雕刻良渚玉器纹饰的工具.
有些学者则认为这些精美的纹饰是用鲨鱼牙齿雕刻而成的.在良渚文化的一些墓葬中,也曾发现过古代鲨鱼牙齿.由于鲨鱼牙齿非常坚硬,因而认为某些微雕的图案很可能是用鲨鱼牙齿来刻划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不论是用尖状石器还是鲨鱼牙齿,它们虽然简陋,但在有着丰富经验的玉工手中,雕刻那些复杂的纹饰似乎也是可能的.
而另一些研究人员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这些神秘的纹饰用纯手工方法雕刻是不可能完成的,在当时,可能已经出现了制作玉器最关键的工具——原始砣机.砣机,是中国古代制玉工艺中最重要的一种工具,它的出现,带来了古代制玉工艺最具革命性的变革,一直到解放初期,古老的砣机仍在使用.由于砣具是圆形的片状物,旋转起来之后,可以提供均匀而有规则的摩擦力,通过砣机的连续转动,熟练的玉工再调整玉料的不同位置,便可以随心所欲的雕刻出各种形制的玉器,如果没有砣机的出现,仅凭手工雕刻,要制作出那些鬼斧神工的玉器是难以想象的.
研究良渚玉器,就必须钻研其钻孔工艺,良渚玉器上的钻孔采用了管钻和锃钻,前者用于口径较大的孔,如玉琮;后者用于小型配饰的钻孔,如玉牌和锥形器上的钻孔.由于解玉砂在钻孔过程中会不断磨损,越深入钻孔就越困难,从工程学的角度出发,古人采用了双面对钻的方式来提高钻孔效率,由于原始工具无法精确定位,经常在对接处出现错茬和台阶的现象,良渚后期随着高节琮的出现,玉琮钻孔一般不加打磨,这也是鉴定良渚玉器的重要方法.
现代仿制良渚玉器的作坊,多是采用电动工具钻孔,因此在孔壁内部经常可以看到连续的螺旋纹,这是钢质钻头直接切削玉料的结果.有的钻速过快,经常在孔的边缘造成崩茬现象.而真品钻孔内部虽然可以观察到螺旋纹,但是大多不连续,特别是采用锃钻工具的钻孔,多出现多个轴线相互交错的同心圆钻孔,对光观察叠压效果特别明显,这就是收藏界常说的“台阶”,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在琮型管和圆柱形器上,藏家当细辨之.
总之,良渚玉器种类庞杂,色彩光泽也常随受沁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变化,仿制者为求高利又挖空心思不择手段,但只要我们掌握真品在质料、制作工艺、造型纹饰等方面的特点,尤其是那些无法仿制的细部特征,就不难明辨真伪.
来源:新浪收藏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TAG:
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与鉴定方法 翡翠 翡翠手镯 中国翡翠网 翡翠新闻